干部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扛牢政治责任、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锤炼党性修养,增强定力、养成习惯,让好作风成为干部的鲜明标识,以作风建设新气象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以教育引导筑牢拒腐防变堤坝
近期,中央通报了多起党员干部在学习教育期间违规吃喝、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违规吃喝是大部分违纪违法行为的“导火索”,是腐败问题的“催化剂”,容易衍生出搞团团伙伙的政治问题、搞利益输送的经济问题及酒驾醉驾、赌博等违规违纪甚至可能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以“抓早抓小”的警觉,深挖思想根源,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警示教育”筑防线。将违规吃喝问题、“风腐一体”典型案例等纳入警示教育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召开警示教育会、观看警示教育片、旁听案件庭审、参观党风廉政教育基地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度了解涉案人员由风及腐、蜕化变质的堕落历程,强化警示震慑。
“谈话提醒”扯袖子。健全完善分级分层谈心谈话制度。如结合考核考察了解、日常监督发现、干部群众反映等情况,县委组织部每年与镇(街道)、县直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普遍面谈1次,并督促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与班子成员及其他干部普遍面谈1次,对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防止“小管涌”成为“大塌方”。
“关口前移”防未病。出台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意见,加强干部社会交往和网络行为提示,紧盯领导干部婚丧嫁娶、职务变动、逢年过节、生病住院等“敏感时段”,从严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做到早打招呼、早作提醒,推动党员干部时刻绷紧“廉洁弦”。
以良好政治生态涵养社风民风
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把培育良好政治生态作为使命任务,推动政治清明、干部清正、社会清朗。
严把政治首关。将政治素质考察融入干部选任全过程,抓细抓实考察识别,落实政治表现鉴定“双签字”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政治标准“反向测评”,把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确保干部队伍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强化作风考察。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大力选拔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干部。结合日常分析研判,切实把那些自觉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持求真务实、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干部选出来,对作风上有硬伤的干部“一票否决”。
推进能上能下。将干部作风表现与晋升、奖励挂钩,对作风扎实,且考核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在评先评优、提拔使用、晋升职级等方面优先推荐,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先创优、比学赶超,持续转变作风、积极履职尽责;对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击鼓传花、上推下卸,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干部群众意见大的干部,及时发现识别调整,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混日子”的干部没市场。
作风建设必须着眼长远、标本兼治,从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
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围绕“加重基层负担,对任务过度加码、项目过度拓宽、标准过度拔高”等表现情形,建立政绩观偏差主要问题清单,加强对政绩观偏差的监测预警和提醒纠正,真正形成促进优良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健全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充分整合纪检监察、公安、信访等部门力量,持续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专项督查,全面摸排违规吃喝、收受礼品等问题线索,对顶风违纪的人和事,依法依规严查快处。
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专项治理,巩固“清牌”行动和违规“借调”干部整治成果,精简优化考核指标,扎实推进乡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工作,通过明确基本履职事项、配合履职事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进一步厘清基层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应担什么责,切实推动基层减负制度化、规范化。
健全干部担当作为全链条激励和保护机制。发挥职级晋升激励作用,细化“做了什么、贡献多少、成效如何”晋升依据,严格晋升程序,破除“论资排辈”错误思想,最大限度释放正向效应。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做实容错纠错、澄清正名、教育回访等举措,推动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蔚然成风,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来源:《组织人事报》2025年6月26日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