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这位副省级“大笔杆”脱稿为选调生作报告,谈“涵养格局、塑造格调、善于格物”!
2025-07-30 15:58:48 浏览:3次 【

省部级2025年6月22日为选调生作报告,一个多小时的脱稿讲话这里有精彩内容——荐读李小敏校友与南京大学选调生话成长》。

(孙江林2025年6月30日发布于南大南京校友会文章。公开资料可见,李小敏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曾任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现任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

2025年是南京大学“奋进行动”第一阶段的冲刺之年。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大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以及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南京大学学生基层工作发展研究会于620日至22日,举办了“南京大学第五届选调生校友高级研修班”。

本届研修班紧扣新时代基层治理新要求,以“踔厉深耕行沃土,淬炼归宁蓄新能”为主题,通过专题报告、校友沙龙、基层调研等丰富形式,为学员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培训内容。

622日上午,研修班特邀南京大学首届选调生、江苏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小敏作主题报告。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焦瑞华到会并致辞,南京大学原常务副书记杨忠出席,活动由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朱翰墨主持。在一个多小时的脱稿讲话中,李小敏为与会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笔者有幸列席听讲,从报告内容、会场气氛和会后的主题互动中,深刻感受到大家对报告的认可,这无疑是一场接地气、有思考、有启迪的精彩报告。现将报告的精彩内容梳理一番,与大家一同分享。

报告针对受众,主要阐述了三个观点:一是要涵养格局,二是要塑造格调,三是要善于格物。李小敏认为,涵养格局是决定发展空间的核心素养;塑造格调能够形成适配工作的风格特质;善于格物则有助于提升认知与判断的实践能力。

一、涵养格局

在阐述涵养格局时,李小敏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其一,一个人格局大小,见识比知识更具主导性。他指出,“知识是见识的基础,但知识并不等同于见识。知识是一个人‘学’到了多少,体现的是广度;见识是一个人‘悟’到了多少,体现的是高度。一个人有没有见识,能不能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进而格局开得更大、境界提得更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发展空间。”

其二,一个人格局大小,智慧比智力更具主导性。李小敏提到:“在我们的队伍中,有的同志学历比较高、智商比较高,却始终融不进社会、融不进现实、融不进群体,要么自视其高、总觉得比别人强,要么自视其能、总觉得才华被埋没,要么自视其雅、总觉得不可流俗,不屑于做平凡具体的事,不愿与他人合作共事,结果做不成几件像样的事。”他认为,智商与情商的集合是智慧,所以做行政工作和组织领导工作,智慧比智力更显重要,也更难做到。

其三,一个人格局的大小,尊重他人比尊重自己更具主导性。他指出,人首先要自尊,自尊才能自立、自强,但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相互脱节,更不能相互排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体现为维护与关切人的尊严和价值,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推己及人”便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一些人不缺自尊,缺乏尊重他人;不缺利己,缺乏利他,致使让周围人产生距离感、违和感甚至威胁感、厌恶感,最终必伤自尊。宋代禅师大慧宗杲以“好像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的禅诗,展现出开悟后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境界,其崇高人格所蕴含的格局,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二、塑造格调

在阐述要塑造格调时,李小敏表示:“格调,就是一个人的风格。”他认为,一个好的工作者,尤其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当塑造自己的格调、形成自己的风格。干部队伍中,因性格、经历和努力程度的不同,会形成各异的风格,这些风格难分优劣,关键在于塑造与工作岗位、承担职责相适应的风格。对组织而言,要讲究用人艺术,做到适人适位;对个人而言,要善于激发和磨砺自己,努力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他强调指出,无论形成何种风格,都不能脱离最基本的东西。

其一,一个人的格调、风格,要用勤勉来打底。他说,勤勉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盘”,离开这个“基本盘”,格调就成了“空调”,风格就成了“虚格”。李小敏列举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他分配到乡里工作时,关系都转了下去,不是挂职,也没有下去多长时间的说法,他便踏踏实实地做好该做的工作。后来调到省委组织部工作,在主观努力上,始终坚持“投入最多、付出最多”。他说,做到这一点,不可谓不苦,不可谓不累,但在这苦和累之中,丰富了自身,提升了自身,这难道不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吗?

其二,一个人的格调、风格,要用笃实来支撑。他说,如果勤勉是一个人立身的“基本盘”,那么笃实就是一个人立得住、立得稳的“脊梁骨”,“脊梁骨”不正不硬,格调就会“走调”,风格就会“出格”。笃实还有一层重要含义即忠实,忠实于事业,忠实于组织,忠实于所承担的职责,体现在思想上,要求真求实;体现在工作上,要务本务实;体现在作风上,要扎深扎实。他以担任省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期间适应政府工作为例,着重强调了“笃实”的重要性。

其三,一个人的格调、风格,要用开拓来升华。他说,如果说勤勉是格调、风格的底色,笃实是格调、风格的成色,那么开拓就是格调、风格的亮色。事业总是在开拓中不断前进的,一个人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具备开拓的精神、开拓的勇气、开拓的能力。以2015年调任无锡市委书记后工作为例,李小敏讲述了通过半年的调查研究,与干部群众一同打响的三个攻坚战:一是产业强市攻坚战,扭转了脱实向虚的倾向,推动无锡GDP及工业增加值增幅跃居全省前列,2017年GDP突破万亿,2018年人均GDP位居全国前列;二是交通基础设施攻坚战,按下了无锡地铁建设的“快进键”,并规划建设了国内最长的湖底隧道——太湖隧道;三是生态环境攻坚战,推动锡东垃圾焚烧厂复工投运,成为全国唯一原址复工成功的案例。通过自身的实践,李小敏表明这样一个观点:“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保持向前向上的姿态,有所进取,有所作为,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如此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自己。”

三、善于格物

李小敏阐述的第三个观点是要善于格物。他指出,做事即“做功”,做好功需重功德以涵养格局、强功能以塑造格调、增功力以善于格物,此三者的合成即为成功。儒家经典《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理念表明,格物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起点与前提,更需贯穿其全过程。“一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办成事,在我看来就是六个字:看得准、有担当。看得准,缺乏担当,成不了事;看不准,一味担当,可能要坏事。而要看得准,就要善于格物。

谈及格物方法时,李小敏引用了南京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茅家琦先生在史学方法论课上所讲的“见所常见,思所常思;见所常见,思其思所未思;见所未见,思其未思”的观点,以此启发和激励大家善于格物。他同时强调,做工作与做学问应有所区别,需有所侧重。提高能力首先要提升认知力和判断力这两个基本能力,因为这两个能力是其他能力生成拓展的基点,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支点。提高认知力,就是要把体察寓于观察之中,注重在实践中体验观察,使观察更深入、更具体、更真切,从而获得更多的真知;提高判断力,就是要把思辨寓于思考之中,注重辨析辨别,使思考更具深刻性、辩证性、求是性,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

李小敏最后寄语大家“走上这一条人生之路,对成功的理解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扭曲偏执,更不能为了所谓的成功失去自我。我们要多一些‘求本真’的志趣,注重探究问题的本源,探求事物的真谛,探寻运行的规律,明其理而信之,察其道而行之,笃其本而守之,或许少了变通,却也不失通达。我们要多一些‘去浮华’的定力,注重内涵,注重外在与内在的统一,不粉饰雕琢,更不屑刻意用包装掩饰内在的空洞,或许不够亮眼,却也多少保留了诚朴平实的本色。我们要多一些‘知敬畏’的自重,心有所向、行有所往,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知重则不怠、知耻则不为,拥抱平凡、拒绝平庸,或许有时跑得不快,却也走得比较稳健。”

报告会结束后,众多同学围住李小敏,就心中的疑惑向他请教,他都耐心地一一做了回答。由于时间有限,一些同学都没来得及提问。笔者是应就业指导中心邀请参会的,与李小敏同学四年,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们每年都有几次小聚,也谈及许多工作体会和感悟。这天聆听老同学的报告,依然感到受益匪浅。特整理感想,与朋友们一同分享。


来源:进击人生

全部评论(0)
  • 干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

    admin浏览:11次 评论:0
    2025-07-22 10:04
作者专栏
  • 张小妞关注

    粉丝:0人

  • admin关注

    粉丝:0人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453号
Powered by qibosoft Code © 2018 qibosoft
联系电话:020-28998648 @广州齐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