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调研是党委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如果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可能导致选题无从下手、调研盲目无序、成果有量无质。因此,必须紧紧围绕高效服务决策,科学开展政务调研,力求实现调研力量配置最优化、整体效能最大化。 找调研选题精准科学 准确把握矛盾相对集中、容易产生政策真空的关键点,有利于快速精准捕捉调研选题,进一步由点及面延展为系统性研究。 锚定政策落实的着力点。紧密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地方中心任务,关注上级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展的重要活动、发布的重要文件,坚持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相结合,针对地方如何抓好上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进行选题,有助于指导实践、破解难题。 比如,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培育方向,我们结合本地实际,深入低空经济、氢能等产业赛道开展专题调研,以“调研先行”模式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本地化布局提供了参考。 聚焦民生诉求的痛难点。民有所呼,政有所应。需主动挖掘舆情热点、民生焦点、企业关注点中的潜在议题。 比如,我们定期从“12345”热线、“成都发布”政务媒体等渠道收集民生诉求、企业反馈,同时依托各区(市)县、部分村(社区)、行业商协会和重点企业等信息直报点,实现常态化沟通对接,从中发掘选题。 把握跨界治理的交汇点。针对职能交叉不好管、边界不清没人管的问题,建立问题矩阵,综合分析进行选题。 比如,服务企业“升规纳统”是一项跨行业领域的系统性工作,但牵头的统计部门仅掌握有关统计数据,行业政策由各业务主管部门分头制定,标准不一、时效不一,统计部门无法尽数掌握。我们从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入手开展调研,强化整体理念,协同构建助力企业申请纳入规模以上企业的服务政策体系。 让调研过程紧凑高效 因题施策,科学选择和高效整合调研方式,切实提升政务调研的质量和效率。 综合运用多种调研方式。根据选题特点,综合运用蹲点调查、座谈交流、网络问卷等多种方式,力争实现“全面透视、精准扫描”。 比如,我们连续数年面向全市开展消费专题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市民消费情况及变化趋势,并重点针对青年消费群体进行“解剖麻雀”式分析研究。同时,采取蹲点调研方式实地走访消费项目,梳理分析地域消费特点。 充分利用多元数据。充分利用部门、企业、智库以及互联网的数据资源,在大数据中挖掘有价值信息,实现从“常情”中得“新知”。 比如,利用税收大数据为本地上市企业发展问诊把脉,透过电力数据研究商务楼宇空置情况,利用招聘发布、网络评论等数据分析中高端岗位竞争力水平。 高效统筹关联工作。如果调研对象相似、地域相近,则对调研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实现一次调研解决多个问题,提高整体效率。同时,在具体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敏锐发现新问题,开展延伸调研。 比如,在针对跨境电商进行专题调研的过程中,从口岸运营企业了解到中高端汽车进口对消费品进口总体规模具有重要影响,随后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 促调研成果质效提升 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是政务调研的根本要求,必须努力提升政务调研质效,避免调研工作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关注是否推动问题解决。坚持“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推动政务调研发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比如,我们在开展全市政府系统调研报告质效评价时,要求把调研发现的问题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并将“采取措施推动问题解决的情况”作为衡量调研成果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将“政务调研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问题”的理念落到实处。 评估对策建议是否落地。及时复盘分析对策建议进报告、入文件、成决策的情况,把对策建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作为衡量政务调研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 比如,提出的所有工作建议均直接明确牵头部门、配合部门。 又如,在调研成果推动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后,及时复盘分析政策文件实际内容与报告对策建议之间的差异,并对政策落实情况持续跟踪问效。 提升研究成果采纳度。针对政务调研成果能否有效满足参谋辅政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回头看”,不断提升调研成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比如,在重大调研选题阶段,充分征求相关负责同志意见,并在调研成果形成后深入听取评价反馈,确保调研成果能够切实为决策提供参考。 《秘书工作》;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政府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