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看,党课里的精品课其实和受欢迎的精神产品一样,遵循着一般产品的规律。
首先,精品课得“有用”。
学员听完得有收获,打心底里认可,还能启发思维、指导工作。
就像咱们听名师讲座,听得入迷、印象深刻,甚至一辈子都忘不了,这才是好课程该有的效果。
其次,精品课得有“市场效应”。
它能受欢迎,核心是既符合组织要求,又能满足学员需求,这样才能口碑好、人气高,覆盖更多受众。
再者,精品课是党校的“核心竞争力”。
评价一个老师水平如何,看学员满意度高不高、基层单位是不是总邀请他讲课,这些都是很实在的标准。
反过来,评价一所党校办得好不好,课程有没有号召力是关键。
要是没有精品课撑着,党校跟普通楼堂馆所就没区别了,“党校姓党”也就成了空话。
从产品研发角度说,一门课能称得上精品,得具备这几个核心要素:
理论有高度,还得接地气
精品课得有理论高度和学术深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党的大政方针讲透彻,能解答理论和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同时要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对主业主课的新要求,让学员能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实践。
关键是要有党性、有党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分析现实问题。
比如把学员关心的生活琐事上升到理论层面,把具体问题背后的逻辑讲清楚,这样才接地气。
分析有层次,道理讲得透
内容得流畅,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一层一层往深了讲。
就像剥笋,越剥越见核心;又像织网,丝丝入扣才结实。
抽象的理论要讲得实在,艰深的道理要讲得通俗,枯燥的内容要讲得生动。
尤其得从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出发,把问题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解开学员的疑惑。
把大道理和小道理结合起来,用大白话讲透,学员才会打心底里认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案例要鲜活,故事有意义
抽象的理论得靠精彩案例来解释,生动的故事能让课程更耐听。
就像新时代领导人擅长讲故事,他的讲话之所以深入人心,生动的故事是重要原因。
但讲故事不是为了凑数,关键是通过故事分析问题、支撑理论。
故事不在多,在于精。要恰到好处,能诠释道理、针对性说明问题才行。
互动要充分,教学能相长
精品课更像一场精彩的对话。
党校教学不是单向灌输,而是教与学相互促进的过程。
互动既能给学员留出消化的空间,也是对老师能力的考验。
比如案例式教学,就得以学员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老师既要当导演把控节奏,又要像演员参与讨论,还得像观众倾听需求,在互动中答疑解惑,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课件重实用,简约不花哨
精品课的课件得像件“简约艺术品”,大气、朴实、精简、醒目,底色和文字的颜色对比要鲜明。
课件是为学员服务的,可别为了花哨加无关内容。
它只是辅助手段,不是主角,得把握好度,别弄成华而不实的“画蛇添足”。
现代化手段用好了是锦上添花,用不好反而会喧宾夺主。
课后有回味,启发能落地
精品课该像一幅耐人寻味的画,不能太满。
学员听完得刻骨铭心,在观念、思维、方法上受启发、能思考,最后转化为实践。
倘若课后学员愿意找老师深入探讨问题,能像记春晚台词那样记住几句核心观点,遇到问题时还能想起课上的思路,那这课程就既有关注度,又有回味度了。
总的来说,虽然每门党课精品课各有特色,但规律是相通的,得让人听得进去、坐得住、有启发、记得牢。
它该是一场精神盛宴,有公认的说服力、感染力和竞争力,既彰显党校老师的职业责任感,也是党校培训质量的重要标志。
来源:文化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