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这堂党课,我想先请大家回忆几个生活场景:清晨醒来,你打开手机,第一条跳入眼帘的是什么样的新闻?上班路上,你听到同事们正在热议哪个社会话题?晚饭后,你翻阅朋友圈,又被哪些观点和情绪所触动?
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其实都与我们今天要谈的主题息息相关——意识形态工作。它不像经济建设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却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无处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它既是国家治理的深沉力量,也是我们每个人精神世界的底色。因此,我今天的党课主题是:“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坚守中显担当”。围绕主题与大家交流、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从日常处感知意识形态的力量。当我们把视线投向那些最寻常的生活细节,在那里,意识形态正以最生动的方式呈现着它的力量。一是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把关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看到一篇较为偏激的文章,大家都在点赞,我们会沉默还是会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实这些,不仅仅是一篇文章的转发或点赞,这是一场发生在最小社会单元里的意识形态较量。当我们对此保持沉默,就等于默许了错误历史观的传播。你转发的每一条链接,点赞的每一个视频,都是在为你所认同的价值观投票。这种看似微小的选择,汇聚起来,就形成了社会思潮的江河。每一次负责任的分享,都是对网络空间清朗化的一份贡献;每一次对谣言的澄清,都是对社会理性的一份守护。二是学会用家常话讲清大道理。家常话是最贴近生活、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语言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党员干部要将那些宏大的道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家常话语,让身边的人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深刻的内涵。比如,在和家人朋友聊天时,不用生硬地去讲国家发展战略的大道理,而是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变化,像家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出行越来越方便等,来聊聊国家政策带来的影响,让大家能真切感受到国家发展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又或者在和邻里交流时,以身边的好人好事为例,讲述社会公德和价值观的重要性,用接地气的方式传递正能量。三是学会在精神家园里"植树造林"。党员干部要不断在自己的精神家园里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精心培育高尚道德情操的树苗。要多读经典著作,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用知识和智慧浇灌精神之树。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锤炼党性,让精神家园的树木茁壮成长。此外,还要善于反思和自省,及时清除精神家园里的杂草,摒弃不良思想和作风。要深刻理解意识形态工作"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它不是靠响亮的口号,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四是正确看待屏幕背后的无声较量。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最近各大平台上的"正能量"短视频越来越受欢迎。记录乡村教师日常的"张老师"账号,粉丝超过百万;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的"守艺人"系列,播放量破亿。这些内容没有刻意的宣传,却让无数网友为之动容。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别有用心者,善于用精心剪辑的视频、断章取义的截图来制造对立、煽动情绪。他们深谙传播规律,懂得如何用情绪化的表达来裹挟舆论。在这个"指尖上的战场",我们每个党员都是战士。我们的武器不是谩骂和攻击,而是理性的声音、温暖的故事和建设性的态度。
二、在变局中洞察意识形态的暗流。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气候"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我们要像敏感的树叶感知季节变换一样,洞察这些变化背后的暗流涌动。一是洞察偏见穿上学术的外衣。现在一些错误思潮已经不再赤裸裸地宣扬,而是披上了"学术研究"、"理论探讨"的华丽外衣。比如,用个案例证代替整体判断,用抽象理念否定具体实践,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国现实。这就要求我们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火眼金睛。面对任何理论、任何观点,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它的立场是什么?它的方法论是否科学?它的结论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二是洞察当理性让位于感官。在算法推荐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正陷入一场"注意力争夺战"。为了流量,一些内容生产者刻意制造冲突、放大焦虑、煽动对立。"标题党"大行其道,"震惊体"屡见不鲜,"碎片化"阅读让我们越来越难进行深度思考。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正在从线上向线下蔓延。在公共讨论中,理性的声音往往被情绪的浪潮淹没;在政策辩论里,专业的分析常常不及煽情的口号有市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党员要带头做理性的"压舱石"。在众声喧哗中保持冷静,在情绪泛滥时坚守理性,用逻辑的力量、事实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来引导舆论走向。三是洞察价值观隐藏在生活方式中。意识形态最深刻的变化,是它已经从宏大的政治叙事,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你选择看什么电影、买什么品牌、用什么生活方式,都在无形中表达着你的价值取向。比如,近年来"国潮"的兴起,表面是消费选择的变化,深层则是文化自信的觉醒;"极简生活"的流行,看似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实则是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反思。这种"日常生活化"的意识形态,因其隐蔽性和渗透性,影响力更为深远。它提醒我们,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关注生活实践,从衣食住行的变化中把握思想观念的变迁。
三、在坚守中担当时代的使命。面对复杂局面,我们每一位党员,都应该努力成为一道光,既照亮自己前行的路,也温暖他人迷茫的心。一是做信仰的"守望者",在沉默处发声。在社会舆论场中,当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播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的观念,试图扰乱大众思想时,要及时站出来,用清晰、有力的声音传播正能量,捍卫信仰的尊严。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的正是这种"守望者"的精神。在别人沉默时敢于发声,在潮流涌动时保持定力。这种守望,源于对真理的坚定,对理想的忠诚。它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在关键时刻的一句真话,在迷茫时刻的一份清醒。二是做理论的"践行者",在实干中诠释。理论的魅力,最终要通过实践来展现。我们不能仅仅将理论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要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党员干部要带头把党的先进理论运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对理论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发现理论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使理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具有指导意义。三是做风尚的"引领者",在平凡中示范。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往往体现在最平凡的言行中。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环境、诚信守约待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恰恰是最生动的意识形态表达。党员干部按时上下班,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任务,不推诿、不扯皮,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待工作;遇到困难不退缩,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在团队合作中,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党员干部作为风尚的引领者,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在平凡中展现不平凡的品质,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四是做故事的"讲述者",在真实中动人。好的意识形态工作,应该像讲故事一样动人。我们要学会发现身边的感动,捕捉时代的细节,用真实的故事、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感染人。当我们把"中国故事"讲具体了、讲生动了、讲温暖了,那些抽象的理论自然就有了生命力和说服力。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节的刻画。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让听众能够感同身受;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同时,我们还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对故事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让听众能够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五是做创新的"探索者",在变化中前行。意识形态工作最怕固步自封、刻板生硬。面对新的传播格局、新的话语方式、新的人群特点,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创新不是迎合,而是为了更好地引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群众关心关注的道理,这样的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入脑入心。在内容创新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将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意识形态产品。例如,通过改编经典故事、创作新的文艺作品等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同志们,意识形态工作从来不是虚的、软的、远的。它就体现在我们每一次理性的发言里,每一次善意的举动中,每一次对原则的坚守上。它既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宏大工程,也是我们每个党员修身立德、履职尽责的日常功课。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于细微处耕耘,在坚守中发光。当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积极健康的意识形态的建设者、守护者、传播者,就一定能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最坚实的思想长城!
来源:红色动能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