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宣讲员在初涉理论宣讲时,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惑:为何自己想传递的内容,总与受众的期待错位?即便备课倾注大量心血,精心设计了诸多“亮点”,却往往讲得口干舌燥,仍难获受众认可。深究原因,“代入感”的缺失或许是关键所在。
学生时代学习语文时,我们常遇到“以第一人称写作有何优势”的考题。答案其实很简单: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能直接袒露心理活动与情绪起伏,让叙述更显真实可信,也能让读者与叙述者产生身份认同,达成“角色扮演”的效果。
简言之,就是让读者产生“代入感”,进而
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如同写作,理论宣讲唯有具备“代入感”,才能从一开始就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引导他们走进宣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感触、有所思考、有所领悟。那么,理论宣讲该如何营造“代入感”呢?
一、勤调研,“编写”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正如浙江提出的“无调研不宣讲”,一场优质的宣讲,前期调研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何要调研?一方面,通过调研能掌握当地实践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到其与宣讲内容的结合点,正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试想,对着山区群众大谈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能引发共鸣的概率恐怕微乎其微。另一方面,调研能带来亲身体验,不同调研者的所思所感、所悟所得各不相同。
世间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诚。当宣讲人以第一视角讲述自己的见闻与体悟时,极易唤起听众的共同记忆与感受,引发共鸣的可能性也会大幅提升。同时,经过调研中的感同身受,宣讲者对理论的理解与体会或许也会发生新的变化。综上而言,调研能提升宣讲人对理论的代入感,以及对受众的代入感,进而增强宣讲人与理论、与受众之间的共鸣。
二、多钻研,“转述”好别人的故事
多数宣讲员身兼数职,很难有充足时间投入调研。尤其是面对一些时间紧迫的宣讲任务,是否就可以省去调研环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能实地调研自然最佳,但无法亲临现场,并不意味着不能开展调研。
有些宣讲员在讲述事例时,往往将网上找来的资料“生吞活剥”,稍作修改甚至原封不动就直接使用。但宣讲的生动性,与其中例子的数量并无正比关系。正如焦裕禄同志所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要想让宣讲赢得受众认可,就得自己亲自“嚼一嚼”资料这块“馍”。
支前群众唐和恩随军用的竹竿(仿制件)
例如,某次宣讲中,宣讲人讲述淮河战役支前英雄唐和恩的事迹:他在随身携带的一根三尺多长的小竹竿上,刻下了支前路上经过的山东、江苏、安徽3省27个县88个村镇的名称。唐和恩的事迹感人吗?确实感人。但讲述得足够动人吗?未必。因为对多数人而言,3、27、88不过是几个冰冷的数字,他们很难理解数字背后的深意。
倘若由笔者来讲这个故事,会将自己代入“唐和恩”的角色,去探寻这一路的细节:走了多少里程?花了多长时间?有多少次空着肚子赶路?是否有过动摇?途经这些地方时,老百姓是如何对待解放军的?有了这些细节的支撑,即便以第三人称讲述,宣讲人在内心也已然成为“唐和恩”。
常言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宣讲即便称不上“大事”,也需秉持这份细致,注重细节、足够用心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实地调研还是素材调研,都并非易事。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不妨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开始“调研”,长此以往,宣讲定能充满“代入感”。
来源:爱上宣讲这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