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梳理分享了基层形式主义的5种典型表现,今天归纳了另外5种,供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一、过度会议照本宣科
会议繁多却流于形式,只注重照本宣科,有了任务先开会,抓不住关键,不知道轻重缓急,安排部署后责任下推,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稀里糊涂、前后颠倒,经常出现返工、“烂尾”。
二、过多文件为发而发
以制定出台文件代替落实工作任务,以文件落实文件,只要文件印发了,就代表工作已经完成了,既不调度也不跟进。文件出台后执行效果如何、后续质效怎样、政策会不会水土不服等问题在所不问,把“发文了”“做过了”,把“做完了”当“做成了”,自我安慰、贻误发展。
比如,有的层层转发,内容几乎原封不动,只是换个抬头和文号。有的以“给自己留下足够时间”为由,层层提前时限、拔高标准,在文件中把“尽量”变成“务必”、把“尽快”变成“立刻”、把“可以”变成“应该”。。
三、过度调研质效甚微
调研活动过度频繁,兴师动众“讲排场”、认认真真“走过场”,事先准备好行程,精心布置好现场,搞“盆栽”式调研,看不到问题、抓不住关键,缺乏真实性和针对性,出了问题一点堵百点堵,经常走弯路、做无用功。
比如,有的调研“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顾头不顾尾、雷声大雨点小,调研只看当下这一步,看不到后面的三、四、五步;有的“自我加压过头”、层层添加“佐料”、无差别打“提前量”,没苦硬吃,成果转化甚微。
四、过度考核层层加码
基层本来就是“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已经忙得“不亦乐乎”,但各级考核却层层细化、过于繁琐,反反复复无休止。逼的基层单位想方设法编造数据、千方百计应付考核,有的甚至抽调精干力量成立“迎检办”,专门制造数据繁荣。
比如,有的不会抓统筹、抓系统,不善于“用十个指头摁跳蚤”,手里锅盖有限,无法盖好诸多口任务的锅,将上级的考核指标层层分解细化;有的不会“扯起蔓子摘瓜”,而是习惯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考核你的、我评价我的,相同的考核内容反复评价打分,只看表面数据而忽视实际效果。
五、过度学习脱离实际
谁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政治理论学习变成了抄笔记、写心得,不仅没有学到理论,也没有悟透方法,面对难题照样慢慢腾腾、拖拖拉拉,既没有“看法”也没有“办法”,学习内容脱离实际,学习效果难以评估,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