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研讨交流会。今天我们聚焦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进行深入探讨,我认为这对于我们身处乡镇一线的干部来说,尤为及时和必要。八项规定出台至今已逾十二载,早已不是“新规矩”,而是成为了我们工作和行为的基本遵循。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任务日益繁重的背景下,如何让八项规定精神真正融入血脉、深入骨髓,推动作风建设从“常态化”迈向“长效化”,实现“走深走实”,是我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工作体会,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理解“走深”:超越“行为红线”,把握八项规定精神的乡土化内涵
“走深”,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不触碰”红线,满足于形式上的合规,更要深刻领会八项规定精神的实质,并将其与我们乡镇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赋予其鲜活的“乡土”内涵。
一是“深入群众”要触及“人心”。八项规定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在乡镇,这绝不只是简单的下村入户、填几张表格。真正的“深入”,是要带着真情实感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听懂老百姓的“话里话外”,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是面对矛盾纠纷时,不推诿、不敷衍,耐心细致地做好调解工作;是制定政策、上马项目时,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避免“一厢情愿”和“拍脑袋”决策。这种深入,触及的是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二是“求真务实”要紧贴“地气”。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求真务实,就是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我们这里的“变种”。比如,要警惕那些为了“留痕”而制作的繁琐台账,它们是否真正反映了工作实效?要减少那些意义不大、耗时费力的会议和文件,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产业发展、促环境整治、保民生福祉等具体工作中。我们的“务实”,就是要让工作成果经得起实践检验,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三是“勤俭节约”要体现“精准”。乡镇财政往往“家底不厚”,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勤俭节约不仅是不搞大吃大喝、不建楼堂馆所,更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项目建设能不能更精打细算?办公经费能不能更节省?集体资产能不能管理得更好,防止流失和浪费?这种节约,体现的是对公共资源的珍视,也是对纳税人的负责。
二、探索“走实”:立足日常点滴,构建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走实”,意味着作风建设不能“一阵风”,必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形成常态长效的机制和习惯。
一是将“硬约束”内化为“软习惯”。制度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让制度规定成为我们内心的自觉遵循和行为习惯。这需要持续的教育引导,也需要身边榜样的力量。我们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八项规定精神,反躬自省,看看自己在思想上有没有松懈,行为上有没有偏差。要通过支部学习、案例剖析、谈心谈话等方式,不断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
二是将“被动改”转变为“主动优”。不能总是等到上级检查、群众反映了才去整改。要建立常态化的自查自纠机制,主动查找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作风问题苗头。比如,我们可以定期梳理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流程问题,主动进行优化简化;可以定期评估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不接地气、效果不彰的做法;可以建立更畅通的内部监督和群众评议渠道,主动“开门纳谏”。
三是将“两张皮”融合为“一盘棋”。作风建设必须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绝不能搞成“两张皮”。要将作风要求贯穿于乡村振兴项目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惠民政策落实等各项具体工作中。评价一项工作成效,不仅要看“硬指标”,也要看干部作风实不实、群众满意度高不高。只有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实践中锤炼作风,作风建设才有生命力。
三、立足岗位:以过硬作风护航乡镇高质量发展
作为乡镇领导干部,我们是作风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更是示范者。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风气,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一是要带头“沉下去”。无论工作多忙,都要坚持深入村组、深入农户,掌握第一手情况,倾听最真实的声音。不能满足于坐在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
二是要带头“干起来”。面对发展难题和历史遗留问题,要有“啃硬骨头”的担当,敢于直面矛盾,善于破解难题,不做“太平官”、“甩手掌柜”。
三是要带头“严起来”。要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规定,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工作人员。在人情往来、小节小事上,更要保持清醒,守住底线。同时,也要敢于较真碰硬,对发现的不良作风问题,要及时提醒、批评、纠正。
同志们,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永远在路上。面对潜滋暗长的顽固问题和不断出现的新挑战,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考验的是我们的定力与担当。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发扬“钉钉子”那种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实干精神,常抓不懈,直至抓出成效、形成常态。让我们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根本遵循,植根乡土、躬身笃行,不断锤炼过硬作风,为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